新闻中心
New在造纸工业中,纸张的疏水性能(施胶效果)直接影响其书写、印刷及包装性能。自19世纪初松香-明矾施胶体系发明以来,这一经典组合始终是造纸工艺的核心技术之一。本文将从历史沿革、化学机制到生产实践,解析该技术的关键原理与应用策略。
19世纪早期,造纸业发现天然松香与明矾的结合可显著提升纸张抗水性。松香中的树脂酸(如海松酸)提供疏水基团,而明矾(硫酸铝)通过铝离子络合作用,将松香锚定于纤维表面,形成稳定的疏水层。这一发现解决了早期纸张易渗透的难题,推动松香皂施胶技术在全球造纸业普及。
随着技术进步,天然松香逐渐被改性松香(如强化松香)取代。通过化学改性提高树脂酸的反应活性与储存稳定性,并优化其与铝离子的络合效率,最终形成现代造纸业广泛使用的"皂化松香"体系。
1. 松香皂的胶束化行为
松香分子具有典型的两亲结构:羧酸基团(亲水头)与三环二萜结构(疏水尾)。在水中,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(CMC)时,疏水尾部自发聚集形成胶束,亲水头向外稳定分散。这种自组装特性使其能均匀分布在纸浆悬浮液中。
2. 铝离子的桥梁作用
明矾在水解后生成Al³⁺及其多核羟基配合物(如[Al₁₃O₄(OH)₂₄(H₂O)₁₂]⁷⁺)。在pH 4-5的最佳施胶区间,带正电的铝离子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:
电荷中和:结合纸浆纤维表面的负电荷(来自纤维素羟基电离)
配位桥接:羧酸基团与铝离子形成络合物,将松香疏水基团固定在纤维表面
3. 钙离子的干扰与应对
当水质硬度较高(含Ca²⁺)时,钙离子会优先与松香酸结合生成不溶性钙皂,导致施胶失效。工业上采用"反施胶"策略:先添加明矾消耗钙离子,再引入松香,确保铝离子的有效络合。
案例:施胶剂突失效故障分析
某纸板厂突发施胶度(HST值)异常波动,经排查发现:
直接原因:硬水钙离子干扰导致松香-铝络合率下降
解决方案:
优化添加工艺:采用反施胶顺序(先加明矾后加松香)
安装在线监测:实时监控pH值、铝/钙离子浓度
工艺参数调整:将湿部pH严格控制在4.2-4.8区间
关键控制参数:
松香/明矾摩尔比(建议1:2.5-3.5)
浆料温度(影响胶束形成与铝盐水解)
系统阴离子干扰物(如过量碳酸根)
现代施胶体系已发展出反应型施胶剂(如AKD、ASA),但其高成本与pH适应性局限使松香-明矾体系在文化用纸、包装纸等领域仍占重要地位。通过改性松香开发(如马来松香)、纳米铝溶胶应用等创新,这一经典技术持续焕发新活力。
总结:
松香-明矾施胶体系的成功,源于对分子间作用与工业场景的深刻理解。掌握其化学本质与工艺变量间的动态关系,是优化施胶效率、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。随着造纸业向绿色制造转型,如何通过过程强化减少铝盐用量、开发可再生施胶剂,将成为下一代技术突破的方向。